管窥诸子百家时代

春秋战国是中华民族思想发展的黄金时代,也是人类社会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段。 提及先秦诸子百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九流十家”之首的儒家,以孔子为代表的学者所创立的儒家学说,是一个囊括了哲学、伦理、、教育等方面的人文学说体系,后世多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表述这种重实践、重人伦、重教化的“内圣外王”之道。区别于其他思想流派,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基本特征是以仁义和礼乐为精髓的宗理价值系统,尤其将“仁”视为人所追求的最高道德境界。《说文解字》有言:“仁,亲也。”《礼记》有言:“上下相亲谓之仁。”孔子的学说伴随时代的变迁不断发展、丰富,于孔子之后分成八派,称“八儒”,在战国时期占据重要地位的是孟子和荀子两派。其中孟子主要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关于“仁”的学说,率先提出人性本善的理论,并以此为基础,将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他说“仁政”不是别的,就是君王实行爱人、实行忠恕的结果。孟子的“性善论”及“仁政”学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尽管都在讲“仁者爱人”,孔、孟的区别还是非常明显的,自北宋胡宏提出“孔孟之道”的说法,直至今日,一些人仍简单地将二者混为一谈,殊不知孔子属于奠基者一代,而孟子属于完善者、后来人。 先秦时期真正与孔子齐名的,是墨子,他早年曾习“孔子之术”,后因不满儒家的主张和学术观点,开辟墨家学派,与儒家分庭抗礼,从此拉开百家争鸣的序幕。墨家很有意思,不仅同儒家辩难,也与名家、道家相摩相荡,虽然活跃了先秦时期的学术氛围,但也遭到其他学派的反击。墨子生活的时代,正逢中国社会结构重组的阶段,他提出的“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命”“非乐”“天志”“明鬼”等主张,都是有极强针对性的。其朴素的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在自然科学领域、古代形式逻辑领域所作贡献,至今还被学者津津乐道。特别是“名实”思想,强调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将先秦认识论的研究提升至新的水平。可惜在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后,墨家衰落了。 老子学说的关键词是“无为”,在老子看来,“无为”是“道”的状态,也是修养的手段,他要通过最自然的方法去达到无所不为的目的。这并不像真正的无为,反倒是庄子,显得更逍遥一些。他运用老子以虚无为本体的世界观来看待人生,认为“至人”应当摆脱现实世界的束缚而使精神得到超越和解脱,主张“忘其肝胆,遗其耳目;反复终始,不知端倪;茫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这充分反映出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愿望与情趣。 不过,庄子的看法遭到了荀子的批判,荀子有一篇文章《解蔽篇》,“解蔽”即纠正方上的片面性。荀子似乎是偏重科学与辩证的人,他以性恶论为基础、以“隆礼重法”为主要内容的思想,实际上兼容了很多孔孟与法家思想的精华,对历代的理念和制度结构都有影响。 品读先秦经典的过程中,不仅要像先哲那样积极思考,也要立足当下,充分汲取精华,持续发扬光大。有学者认为每个人的人生都必须自己去体验,每个人的人生智慧也必须自己去获得,尽管作为普通读者,不必全面、系统、完整地把握先秦诸子百家,但可以各取所需,只要有所启迪、有所感悟就好。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