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全方位、多角度地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的历史发展与文化状况,可从中管窥上古社会风貌。《诗经》里的诗篇涵盖了诸多社会角色,“君子”便是其中之一。在《国风》《小雅》与《大雅》等篇章中,共有63首诗,提及“君子”一词近190次。不同篇章中的“君子”身份不同,既有代表贵族的统治者,也有品德高尚之人,还有被女子倾慕的男子。但是他们都有一些共同的品格特征,那就是有学识、有道德、有教养。 以端庄谦敬为规范的礼仪风度 仪态端庄是君子修养的基本要求之一,君子应仪表端正,举手投足之间都要合乎礼仪规范。《曹风·鸤鸠》曰:“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这里的“仪”指的是君子外在的威仪,包含了个人仪表、举止风度以及礼仪做派等一系列综合特征,一般通过君子的仪容举止及衣服配饰表现出来,例如《秦风·终南》中“君子至止,黻衣绣裳。佩玉将将,寿考不忘”等。值得注意的是,《诗经》中凡是提及“君子”,多用“乐胥”“乐”“岂弟”等字眼进行修饰,如《小雅·桑扈》中“君子乐胥,受天之祜”、《周南·樛木》中“乐只君子,福履绥之”、《小雅·蓼萧》中“既见君子,孔燕岂弟”、《小雅·湛露》中“岂弟君子,莫不令仪”等等,“乐胥”“乐”“岂弟”都有和和乐乐、平易宽厚的意思,旨在赞许君子风度翩翩、谦敬辞让。总的来说,君子在朝堂上要气度雍容,在庙堂上要庄敬严肃,在宴席上要平易温和,只有这样才能处处彰显君子风范。 以诗书才学为基础的文化素养 通达诗书,往往是君子之风的标配。对于一位君子的成长来说,学习是摆在首要位置的事情,对于君子品格的养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诗经》中很多篇章都塑造了文采斐然、钻研学问的君子形象。《卫风·淇奥》是《诗经》中深度描写君子的代表作品,树立了君子由内及外的风采,其中“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一句便是对君子(此诗指卫武公)认真钻研学问的描写。“切”“磋”“琢”“磨”,本义指对于玉石骨器进行精细加工,引申为卫武公在钻研学问的时候像加工玉石骨器那般刻苦仔细。《小雅·裳裳者华》中有“我觏之子,维其有章矣”一句,描写了一位才华横溢、富有教养的华服青年,《小雅·都人士》中赞许君子“其容不改,出言有章”,即言语雅致,出口成章。《小雅·桑扈》中“交交桑扈,有莺其领。君子乐胥,万邦之屏”,用青雀颈间的羽毛来比喻有才华的君子足以使国家安定和乐。周代的君子大多是各个诸侯国的贵族阶层,社会地位较高,这使得他们得以接受良好的教育,君子们往往通过勤勉学习来通达圣贤义理,达到进德修业、治国安邦的目的。 以仁爱忠信为核心的道德境界 在周代,君子作为地位的概念不断淡化,其道德内涵不断凸显,为后世淬炼和锻造纯粹的君子品格奠定了基础。在《诗经》中,赞颂君子,最重要的是要肯定其品德修养。《小雅·鹿鸣》云:“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意思是君子仁爱宽厚才能给众人做榜样;《大雅·卷阿》中“有冯有翼,有孝有德,以引以翼。岂弟君子,四方为则”,指出君子应当有孝心、有德行;《小雅·小弁》中“君子无易由言,耳属于垣”,倡导君子应当言而有信,不轻易许诺,承诺一旦出口,就不能反悔。由此可见,无论是宽厚爱民,还是忠悌孝信,都应当是君子具备的内在品德。在周代,还有一个文化现象,即将玉石的特性与君子的内在品德联系起来,《礼记·聘义》中就有“君子比德于玉”的说法。以美玉比君子的修辞用法,在《诗经》中也随处可见。《秦风·小戎》曰:“言念君子,温其如玉。”这是一首女子思念征夫的诗歌,此处的“君子”是女子从军的丈夫,“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是赞美其夫君温然如玉的高尚品格。由此可见,君子之所以备受爱戴和赞许,不仅是因为身份地位的尊贵,更是因为其具有善良仁厚、质朴孝信的道德品质,君子的品质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是内在修养与外在风度的有机结合。 以安邦定国为追求的英雄风范 周代战争频仍、民不聊生,作为统治阶级的贵族,自然担负起了征伐作战、保家卫国的重任,因此周代尚武之风盛行,士人们大多孔武有力,雄姿英发,《诗经》中很多君子都是武士形象。《小雅?车攻》曰:“之子于征,有闻无声。允矣君子,展也大成。”此诗赞颂周宣王意气风发的雄姿。《秦风?终南》曰:“终南何有?有条有梅。君子至止,锦衣狐裘。”诗中的“君子”指秦国的初代国君秦襄公,赞美其临危受命,骁勇征战。《唐风·扬之水》曰:“素衣朱襮,从子于沃。既见君子,云何不乐?”描写了将士们整装待发跟随将领奔赴疆场的雄阔画面,彰显了将士们保家卫国、抵御外敌的英雄气魄。总之,《诗经》中的君子多富有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对于国家的兴衰荣辱肩负着重大责任,这种勇武敏行的气概、慷慨激昂的英雄情怀令人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