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史料中,张三丰是著名道学家,《明史》中有他的传记;在民间,张三丰被奉为神灵祭祀。在影视剧中,张三丰武艺超群,行侠仗义。最近,韩国媒体又提出张三丰是韩国人,要为太极拳申遗。那么?真实的张三丰到底是哪里人?在哪里传道隐修?在哪里创习太极拳呢?
宝鸡人?还是辽宁人?
关于张三丰的籍贯,诸多文献记载不一,众说纷纭。现存于宝鸡金台观的明代天顺六年(1462年)《张三丰遗迹记》碑载:“真仙,陕西宝鸡人。”这也是最早记载张三丰籍贯的史料。碑文作者张用澣为明初朝廷,曾在陕西仼职,其三代均与张三丰有交情。故其言可信度高, 此说为后世大量引用。明代成化九年(1473年) 姚福撰《清溪暇笔》,弘治八年(1495年)黄瑜撰《双槐岁钞》、陆深著《玉堂漫笔》、沈德符撰《万历野获编》亦载:“一云宝鸡人。”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王圻纂集《稗史汇编》亦载:“宝鸡人”,汪道亨、冯从吾纂修《陕西通志》,谈迂著《枣林杂俎》云:“按他书一云: 宝鸡人。”顺治十八年(1661年)张俊哲等纂修《陕西通志》、田文镜等纂修《河南通志》载:“或云宝鸡人”。邓梦琴等纂修《宝鸡县志》及清代一些地方志亦云:“张三丰为宝鸡人。”此外,还有沙陀、义州、辽阳、南召、闽县、羊城、天目、平阳、黄平、金陵等说法。张三丰的籍贯虽然说法众多,但较能令人信服的只有陕西宝鸡说和辽东懿州说。相比而言,陕西宝鸡说历史资料记载较多,曾一度为主流观点。今学者大多倾向于《明史》中张三丰出生地“辽东懿州”(今辽宁阜新)说,其祖先是江西龙虎山人。
“三丰”之名的来历
说起“张三丰”这个名号,其来历也与宝鸡有关。据清代汪锡龄《三丰先生本传》记载,有一天,张三丰站在金台观旁,凭栏向南眺望,看见对面鸡峰山巍峻挺拔,3座尖尖的高峰挺立苍润,直插云霄, 秀丽可人。恰巧这时,旁边有人请问他尊姓大名,他就随手指着渭河对岸鸡峰山的3个高峰,说自己号“三峰”,这样一来,人们便称他为“三峰居士”。后来,他又觉得“三峰”这个名号有些不雅,担心被人与“三峰采战术”相联系而玷污了自己的名声,但若更改还得知会众人,突然想到八卦中“乾爻之连,而有坤爻之断”,便从坤土之中,竖一根浩然正气,补其断而全其一,从此他更名为“全一”,字“三丰”。这就是“张三丰”名号的由来。
第一道场金台观
张三丰在宝鸡金台观定居下来时,此处尚是个少有人知、不大起眼的小道观。他在这里练功种地,修行传道,招徒讲经,广布善事, 扩大了金台观影响。于是,金台观因为张三丰在此修道而声名远扬, 并成为张三丰的第一道场,也是张三丰修道时间最长的道场,张三丰也因此成为金台观的正神。在张三丰云游过的其他许多道观(如武当、龙门等)遗址中,他都处于偏位,目前所见只有宝鸡金台观主奉张三丰,这种现象在全国较为罕见。这也是宝鸡金台观最大的地方特色。
根据张三丰《大元至正二十六年丙午暮秋金台观游魂七日归来付杨轨山一偈》,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时,张三丰已在宝鸡金台观修行多年。宝鸡金台观内《赠张三丰书制碑》载: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张三丰仍“寓陕之宝鸡”。《陕西通志》记载:永乐间,张三丰遇生员张恪于周公庙(岐山县)朝阳洞。张恪是1414年的解元,这说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张三丰还在宝鸡修道。由此可见,张三丰在宝鸡金台观至少有五六十年时间。所以,张三丰在《归秦》一诗中说:“西秦久住似秦人”。
张三丰定居金台观后,结庐构殿,扩大了金台观的修道场所;吟诗作赋,挥毫写书,平日里有求必应,为不识字的乡民无偿书信, 年关节俗还写对联、条幅赠送乡民;平日里乐善好施,行医救生,从死神手中救回了许多患病乡民的性命,深得当地居民的喜爱和拥戴。因他年高体健,仙风道骨,就经常有人向他求教长生不老仙术,他听了默不作声;相反,一旦有人向他请教道书经义,他就滔滔不绝地边讲边比划着,奉劝世人一心向善,多行善事,当有福报。为此,在宝鸡民间,至今仍然流传着许多他的传奇故事。如金台观的“三绝”: “神锄定柱”“瓜皮书诗碑”和“翻转瓦罐”。在宝鸡当地老百姓心目中的张三丰,简直就像一位仙人,忽隐忽现,行踪莫测,飘逸神奇。
元代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秋季的一天,张三丰在山里小路上走着走着,突然停住了脚步,自言自语道:“呀!日子到了,我今天要死了。”话音刚落,就扑倒在地。也不知过了多久,当地一位名叫杨轨山的乡绅路过此地,发现一个老道士横卧山野,赶紧上前试了下,已经了无气息,心里非常同情死者如此落魄,就找人将其拉回家中,买了幅棺木安置妥当,准备待次日天明时让他入土为安。
这天夜里,杨轨山已经休息了。在似睡非睡间,他隐隐约约听到棺木里传出了悉悉索索的响声,以为是钻进了老鼠,就没有当回事儿。但是,那边的响动声越来越大,他越听越害怕,心里也越来越慌乱, 根本无法入睡。于是,他蹑手蹑脚地走到棺木前,猛地一下掀开棺盖, 只见那老道士先是慢慢地伸出了手,然后竟然从里面跳了出来。这下子把杨轨山吓得不轻,立时魂飞魄散,昏厥在地,不省人事。当次日天亮后,家人把杨轨山摇醒,发现老道士早已不知去向,只留下了一只铜皮小鼓和一偈。偈上说:
元气茫茫返太清,又随朱雀下瑶京。
剥床七日魂来复,天下齐看日月明。
此诗喻指元朝终止、明朝开始之意。至此,杨轨山才恍然大悟:原来那老道士就是在金台观修行的张三丰。后来,杨轨山拜张三丰为师,做了其俗家,并出重资对金台观进行了修葺扩建。
关于张三丰的死而复生,《武当山志》也有记载,说张三丰在陕西宝鸡修道期间,曾经游历过四川青城山,后来又到湖北武当山传道授武,但他若隐若现,出没无常,行踪不定。
创立太极拳
张三丰的最大的历史贡献是创立了太极拳。据明末清初黄宗羲所撰《王征南墓志铭》记载:“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博于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谓内家拳,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盖起于宋之张三丰。三丰之术,百年之后,流传于陕西,而王宗岳为最著。”据清代光绪六年(1880年)李亦畬所作《太极拳小序》记载:“太极拳始自宋(金)张三丰,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众多历史资料说明,张三丰集历代拳家之大成,创编了太极拳,被后世尊为太极拳祖师。张三丰在出家后虽然云游四海,但其主要的隐居地首先是宝鸡,其次是武当山,而且在宝鸡修道时间长达五六十年。在宝鸡金台观修道期间,张三丰就开始研习拳术,引导当地百姓强身健体。故而可以说,张三丰是太极拳的主要创始人,宝鸡金台观为太极拳的主要发源地。
距离宝鸡市区西北35里的坊塘铺北处,有一座人称“西武当”的险峰,又叫“佛岩”,相传张三丰曾在这里宣讲道经,传授武功。其后很长一段时间,这里的居民大都习武练拳,以强身健体。故而金台观被称为“太极之源、仙道金台”。